English

《绝对隐私》告诉我们什么

热门书话
1998-09-12 来源:生活时报 萧燕 我有话说

《绝对隐私》印数10万,媒介纷纷转载推介,着实热闹了一阵。

书中收录了20名24岁到38岁男女青年的恋情自述。年龄跨度14年,职业大多为白领,或公司秘书、或外企职员,或驻外使者、局长、报社记者、画家等等,均收入颇丰,时间充裕。男士大多风流倜傥,女士不同程度美丽可爱。对于这样一个群体的“隐私”,确实具有很高的“票房价值”,非常广大和普遍的,过着普通人操劳衣食生活的同龄青年人,恐怕对这一阶层人的“浪漫”生活充满好奇。不能不佩服编选者从400个案例中“去粗取精”的眼光,读起来颇像时下流行的那些电视剧,美人加大款加心力交瘁的爱情战斗。

但是如果不做一些深入的思考,只把它们作为鸳鸯蝴蝶式的故事欣赏一把,我看那就大大地将此书贬值了。尽管作者一再声明不对受访者做任何“价值判断”,但是稍微成熟的读者,仍能从中看出一些问题,或许这就是本书的社会学意义,而不能称之为单纯的言情作品。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极端幼稚的爱情至上主义。当事者把感情视为超越生活之上的真空情感游戏,仿佛只要爱得死去活来,其它都不重要(这种情结不知是否可以归结为琼瑶小说和港台爱情剧的影响)。于是青年记者扔掉收入很好、十分爱她的初恋情人去和一个局长偷情,最后以毫无结果告终。类似这样百般委曲逢迎,以爱为旗帜忍辱负重想保留感情关系的还有好几例,他们最后均失败。也肯定要失败。因为爱情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之上的,脱离某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事业发展、经济利益的爱情只能是空中楼阁。相比之下,上一代人的婚姻被许多人不屑地认为是先结婚后恋爱,搭帮过日子等等。但是真正考验爱情,滋生、发展、巩固爱情的炉灶,正是“过日子”。颠沛流离、上山下乡、失学失业的上代人深知“过日子”就是一种奢侈,过好日子就是一种幸福。而蜜罐里长大的这一代人却觉得过日子太无聊,必须轰轰烈烈才有味道,于是必须去寻求感情刺激,最后自尝苦果。可以说,这样的青年人,并不单纯是心理上有病,还表现出世界观上的幼稚,她(他)们似乎还说不清楚,“我到底想要什么”。

与之相反的另一倾向,就是极端的“爱情实用主义”。凭良心说,作者的文字很美,不论作者的旁白还是受访者的叙述,经过作者的润色,都蒙上一层动人的玫瑰色光韵。但在这层朦胧的光环之下,仍掩不住披着爱情薄纱的丑陋。因为爱情不可能真空。拜金与拜权的倾向比爱情至上的倾向显得更为明显和严重,案例俯拾即是:上外企挣了大钱的妻子死活看不上做小公务员的初恋丈夫;为讨妻子欢心动用公款已至被割职的丈夫,最后还是被妻子抛弃;出国的丈夫扔了在国内怀孕在身并照顾自己母亲的妻子……如果抛开她(他)们身边的地位、金钱等等物质因素,她(他)们的故事也许根本就不会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20个实录中就有两例是年轻有为的局级干部与身边的女性发生婚外性关系,却又不抛弃妻子,保持社会形象上的完好。而委身于他们的女性,如果不是为了某种“利用”而出于真实感情,那她们的命运便形同青楼之女,尽管她们声明“无所求”,但她们又都实实在在地去和本书作者“哭诉”不幸。

以情人为时髦,以性游戏为消遣,这实质上是十分颓废腐败的东西,我想作者本意也无意对这样的行为传播和推崇。如果这些畸形情感是某种社会压力和病态情操的反映,那么,仅有倾诉恐怕也无法疗救。当然这是隐私,隐私永远保密下去并无伤大雅。但是一旦作为精神产品上架出售了,那就必须甄别利害,因为你是大众媒体。行文至此,听说又有类似作品,《婚内婚外》《单身隐私》等等出版,书界将会“私”字泛滥?实不可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